第570章 坚决不能答应
吴哲夫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,因为请高凡出山来解决氟化工问题的主意就是他出的。
高凡从徐盈那里知道罪魁祸首是谁之后,便向吴哲夫提出一个条件,要他前去参加沧氟的装置投产典礼,并且说到时候他只需要坐在台上一言不发即可,剩下的戏由高凡来唱。
这样的要求,吴哲夫是没有理由拒绝的。严格地说,他并不算是替人背黑锅,因为这口锅本身就是他扣到高凡背上去的。
此外,他还知道一点,那就是背这口锅是有益无害的,未来如果氟化工产业的整顿有了成效,这个功劳就会有他的一份。
至于说这件事能不能有成效,吴哲夫就更不担心了,高凡的能耐,他在十年前就已经见识过了。更何况,现在高凡还有了徐盈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后盾,哪有办不成的事情?
高凡卖足了关子,这才继续说道:“刚才吴司长和万主任都讲到了蒙特利尔协定的事情。在座的各位老大哥都是氟化工产业的老人,对于蒙特利尔协定肯定都是非常了解的,小弟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。
“我要说的是,大家可能听说蒙特利尔协定对发展中国家有一些宽限条款,按照人均排放量计算,中国至少到2000年之前是可以不受到协定限排影响的。不过,我听到了另外一个消息,那就是国家希望尽早完成限排目标,以便在复关谈判中为咱们国家争取到更多有利的条件。
“简单说,就是国家向咱们氟化工产业提出了期望,希望我们能够为国分忧,提前完成对cfcs的替代,具体目标就是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,也就是1996年6月30日之前,除少量中间体之外,彻底停止cfcs的生产。”
此言一出,整个会场就炸了锅了。
前来参加典礼的37家企业,一半多都是以cfcs作为主要产品的,有一些同时生产f22,但数量不多。
前几年,国内冰箱产业发展迅速,对制冷剂的需求暴涨,各地纷纷上马建设制冷剂厂。那时候还没有臭氧层这件事,大家从来也没有想过cfcs有什么危害,人家外国人造了那么多年都没事,凭什么我们就不能造?
等到厂子建起来,国外突然说含氯的氟烃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,会导致太阳紫外线直射地球,人类会因此灭绝云云。大家觉得挺害怕的,一时有些惶惶不安。
再往后,就听说国家签订了蒙特利尔协定,省里化工、环保的主管部门都对大家进行了传达,大家就记住了两条:
第一,cfcs要淘汰了。
第二,还早。
既然还早,那就与大家没啥关系了。2000年是7年以后的事情,那时候自己是不是还当这个厂长都不知道,有必要操这个心吗?
省里的官员其实也是同样的心态,7年之后,自己还会在这个位置上吗?操那份闲心干什么。
也不是没有企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的。有些厂长觉得自己还年轻,还打算继续干上二三十年,那么淘汰cfcs的事情也就不能掉以轻心了。
他们找来厂里的工程师了解了一下,得知道f22的生产工艺也并不复杂,甚至用原来生产r11、r12等cfcs类产品的装置稍微改造一下就能实现。最主要的障碍,是f22的价格比cfcs要贵出一倍以上,国内的大多数冰箱厂并不接受f22,而是更愿意选择cfcs。
没有买卖,就没有生产,大家于是就把这件事放下了。有些企业另搞了一套装置,同时生产cfcs和f22两个系列的产品,大多数企业还是专注于cfcs的生产。
可谁曾想,自己跑来参加这么一个劳什子的投产典礼,本想着就是吃吃火锅唱唱歌的事情,却听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。
“凭什么呀!”台下有脾气暴躁的人蹦起来了,大声喊道,“凭什么光让我们一个行业去为国分忧,要分忧大家一起分。我们这些厂子也就是一两百万的固定资产,辛辛苦苦在市场上赚碗饭吃而已。国家有那么多大企业,他们为什么不去为国分忧?”
“对对,人家外国人都说了咱们是发展中国家,不着急淘汰氯氟烃,国家有什么理由要提前淘汰!”
“我们坚决不能答应!”
“大不了劳资不干了,我就不信国家能让我那几百工人都嗑风去!”
台下群情激昂,若不是看在现场还有领导,估计就有人要飚脏话了。
吴哲夫坐在台上,可谓是如坐针毡。他分明能够感觉到,大家的怒火都是冲着他来的,只是没有点他的名字而已。
所谓提前实现减排承诺的说法,其实是高凡编排出来的。化工部内部在讨论蒙特利尔协定的时候,大家都觉得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宽限条款是利好于中国的,因为这能够给中国的氟烃企业以一个缓冲的机会。
但有利的机会,也是存在弊病的。
西方国家没有这样的缓冲期,这就迫使他们的企业不得不从现在就开始大力研发cfcs替代品。
如果中国企业把缓冲期当成舒适区,躺在那里不思进取,等到缓冲期结束的时候,就会发现自己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,届时的追赶难度就更大了。
最好的方法,就是一边利用缓冲期维持住原有的体系,一边抓紧开发替代品,缩小与西方的差距。一旦中国自己的替代品生产体系成熟,拥有了能够与国外竞争的能力,那么主动提前淘汰cfcs,也没什么可惜的,反而可以在未来的各种国际谈判中作为证据,来堵西方国家的嘴。
再说一次,上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,还是要脸的,至少在台面上还是喜欢讲一些普世价值的。如果中国声称自己自愿放弃宽限条件,提前淘汰cfcs,甚至比某些西方国家做得更好,在一些国际谈判中的确是可以赢得不少道德优势的。
当然,吴哲夫想象不到后世西方会不要脸到什么程度。
自己抛出一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,想以此遏制发展中国家的进步。及至发现对方在风电、太阳能等领域做得风生水起,自己反而落在下风的时候,他们便立马改口,找了一帮学者声称气候变暖只是一个骗局。
尼玛,也忒不要脸了!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