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京三万多官吏,一万多中基层官员,两万多属吏。
吏员们一人贷上二十贯,这就是四十多万。
除了衙前街的官铺,也就是大相国寺能接下这笔单子。可李长安哪儿也没去,就靠着自己的惠民钱行,把活给干了。
首先,他发的就不是钱,而是一张多个商号联保的交子。
吏员来借贷,限额每月五到十贯,签字画押,拿到手的就是一张宽七寸,长两尺的大纸。
上面印满了花票,写着米五斗、盐半斤、菜籽油三两、棉布七尺等等。
可在钱行直接裁剪,也可以回家自行处理。
拿着花票找映射的商号即可提货,无需再使用铜钱儿。
贷了款想还帐或者是购买奢物,只能找市场上看看有没有交易铺收了。
熬了两三年,大部分吏员已经没了存款,对于高级消费也没了瘾头。花票就花票吧,能拿到东西就成。
到了商号,伙计一看是联保的票据,立马热情接待。
足称足量,甚至还有填头儿,可比城里米铺、油盐铺便宜多了。
三文钱雇一辆手推车,大包小包的,恨不得一次性把所有东西都兑完了。推回家里让老婆孩子高兴高兴,这回再也不用每天煮饭的时候掉眼泪。
商号收到联票,按照分类整理好,每十天一次到惠民钱行进行核销。
钱行这时候再出一张票,保证半年之后付钱,每张票贴息一成。
这样,在工资贷这一块,李长安完成了自己的业务流。
两万多客户,一成五的利息,减去贴给商号的,自己还剩下半成。如果业务总规模达到四十万贯,他等于白捡两万贯。
注意,是每月两万,直到朝廷给吏员们发薪水。
商号也愿意跟李财神这么搞,不用竞争,直接白捡一群高端客户。
虽然降了价,可这都算是业务增量,每年秋税之时米粮等物资都要降价,他们这等于提前清库存。
至于差半年的货款,这没啥,拿着惠民钱行的兑票,找个交引铺去质押,套点短期低息款还是没问题的。
真周转不过来了,金楼还提供大型商号担保业务,收费千分之一,帮他们从其他大商加拆借出来货款。
至于吏员,能拿到东西就行,东西又没买贵。
一成五的利息太便宜了,现在哪儿还有这样的低息贷款,多亏了心善的李财神啊!
至于李长安付出的成本,不过是半年内增加的人力投入,满打满算,有个两千贯足够了。
更赚钱的,其实是中基层官员们的那笔存款。
表面上,他只是出了个手续,官员现在拿不到钱,朝廷也不会把秋税划给他。
跟皇帝的说辞是,十万贯的贴息根本不够,未来还要增加六百万的寸头。
可实际上,李长安早就挖好了坑。
富弼让吏部大考,这些年人浮于事的风气,哪个衙门有多少正事儿?但凡大家勤勉一点,也不至于弄出来御马监里没有马,常平仓里没有粮,武库里没有装备这种事。
查出来贪蠹的,到时候下狱、抄家、发配一套龙。
按照敲山震虎的动作来看,至少得查出来千八百个,一年几百贯的薪水,欠了两三年,这至少是小几百万的规模。
别以为剩下的人就都稳了,不拿贪蠹查你,不还是有考绩?
考绩中下,原地滞留:考绩下下,直接撸官。
怕不怕?
不想被撸,那就可以申请到地方任职。什么河北东路啊、河东西路啊、秦凤路啊、广南西路之类的。
那些地方,既缺管理干部,还缺教育资源。
到时候可以起一个好听的名字,就叫援建好了,援助地方建设。
这批人,所欠三分之一折现,剩下的到了地头进行物质折补。比如你得有房子吧,要吃粮食吧,要穿衣服鞋吧。
地方上东西可比京城便宜多了,在京城直接开票,到了地方由转运司进行兑现。
一来一回,这差价至少一半。
冗员里,再撑走个三四千不成问题。
剩下的,就是所谓朝廷精干,要真金白银给人兑付。好在这部分也不多了,就算还剩个五六千,总数折变一下,一千六百万能剩下一千万就不错。
一成五的利息跑十八个月,才二百二十五万贯的利息。
也就是说,到时候国库拿出来一千两百二十五万贯,就可以跟官员们清帐。
要是这样,李长安还是赚不到钱的。
他在赌一件事,赌人性的弱点。
纵观人类历史,无论东西黑白黄,人对好不容易收回来的欠款,总是有种捡钱了的错觉。
对于远期收入进行财务规划,这是十八世纪有了股票之后的事儿了。
今天,他准备给官员们送上一份大礼。
你们存的工资只是个虚假的数字,能看不能花对吧。现在,汴京多家金融业商号进行联保,国库出一张保证书,表示到期后一定会划拨资金就行。商号们将直接收兑官员手中的存票,见票付现。
不过这存单毕竟只是张纸,本质上跟交引没啥区别,商号要求官员们进行贴现。
还有九个月呢,按照正常计算利息,至少三个一百天,那就是总计四成五的利息。
减掉朝廷答应贴补的两成五,那还有两成。
看大家都是国之干城,也不要求全贴,贴一半就行。
朝廷给你开一千贯的存单,到我这里,只能付给你九百贯。
要么你就等,想直接拿钱,那就这么多。
一上一下,这里面有三百万贯的空间,去了各大商号的分润,李长安作为操盘的大哥,至少能进帐十个。
这之外,赵顼已经答应了给他十个,加一起就是二十。
这还不算完,官员们兑了银钱,要么消费,要么投资。
想消费,这么一大笔钱下去,买什么什么涨价。别的不说,刘三强跟蔡京那边的打赏肯定要涨。
那投资吧,现在汴京最大的投资机会就是新城建设项目。
无论是直接买债券还是入股各个供应商,总之都是帮了李长安的忙,而新城最大的受益人还是李长安。
大坑套小坑,坑里还有水,水里还有钉。
一帮没读过经济学的还想薅他的羊毛,吃他的大户,简直是把脖子送过来宰。
就这帮人,算计了他,还得跟别人说声谢谢。
李长安在日记本上,用无人认识的字母费劲的记着:“熙宁二年九月,新增存单兑付业务,计收四十万贯。”